人类的生存价值是指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而形成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
如此这般,一方面将上下尊卑的秩序看作是大义之所在,另一方面设定一个制约权力的《春秋》大义,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在徐复观看来是体现出董仲舒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下的一个复杂的政治设计。⑥徐复观说:由孟子以下迄汉儒,凡言《春秋》之义的,无不就褒贬立言,仅此篇就‘属辞比事立言。
董仲舒说:《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②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141页。按照《公羊传》的解释,麟为仁兽,是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尽管董仲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促成了儒家的转折,但是,其儒家的基本精神并没有丝毫改变。意思是说,如果在地理和种族上属于夏的晋国不能执礼,反而不如传统被视为夷的楚,那么晋就变为夷狄,而楚就变为君子。
二、徐复观论董氏春秋学的特点和基本方法 不断有学者对于《春秋繁露》的作者提出疑问。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需要澄清的是, 文化全球化之所指, 并不是西方的文化理念、思想和文化价值乃至意识形态的普遍化;而是指在总体性全球化过程中,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广泛交流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 它将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共同价值之重要部分。
从表现方式看, 文化普遍论和文化相对论这两种逻辑, 一度成为当代全球化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抵牾中所持守的文化逻辑。同时, 文化的多样性建基于文化的个性和特殊性之上, 这种特殊性一旦走向极端, 就会导致文化相对论进而走向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但是, 无论是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的矛盾, 还是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都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逻辑。自此, 社会主义运动逐渐有意识地走上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 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强调特殊性和个性。
这无疑充分体现了开放、平等、团结、发展的积极的建设性原则。人类的生存价值是指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而形成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
如上所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人类的共同价值, 它综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共同的价值诉求, 其中生存与发展是最重要的两个观念基础。另一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共同价值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价值, 还包括了人类的发展价值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想价值。由此, 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预见了一种更为完整的世界历史和总体性全球化的前景。西方的现代化运动甫一产生就存在着物质主义的原罪, 即单纯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倡功利价值, 这使得西方现代化具有物质主义的单维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以往全球化的单维物质主义基础, 实现了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实际上,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 有着与所处环境相匹配的独特的价值。也就是说, 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 我们应当持开放的态度, 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和自豪感。我们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就是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髓。
特化是指一种文化与特定环境相匹配, 变成了绝对特殊的文化, 这样的文化往往趋于保守和封闭。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中指出的那样, 文化的统一性完全不同于一致性, 它不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 而是基于使这些差别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
针对这些问题, 罗马俱乐部报告提出了抑制资本主义生产的所谓零增长策略。因此,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以及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基础上, 结合当代全球化的新形势, 深入理解和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们之间在冲突中相互消解, 使西方的普世性价值不可能是普遍的, 反而成为以普世面目出现的特殊性;而各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迫于西方文化的压力以及同化力, 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全面发展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这些要求既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条件, 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共同价值中的发展价值的具体体现。当代全球化作为一种总体性全球化必然走向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扭转了这一发展观, 它真正确立了人类的发展理想, 展示了当代全球化的理想愿景。然而, 通过广泛而艰苦的沟通, 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简称《巴黎协定》。要重建全球化新秩序, 就必须由这种对立而消极的解构性逻辑, 进入到一种和谐而积极的建设性逻辑中。
中国道路又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具体言之, 以往的发展观是以经济效率为宗旨的, 这实际上是以生存价值代替发展价值。
可以说, 现实的生存危机根源于发展理念问题。一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 人类的生存危机即全球问题必须靠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19世纪后, 西方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西方中心论思想, 为这一思想体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这是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误解。
西方学者S.亨廷顿④认为,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 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 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 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设想的人类世界历史进程即全球化运动的重要阶段, 即总体性全球化阶段。……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 又是统一的力量。
进一步, 这些文化人类学家经过理论升华, 得出了文化相对论的一般理论。生存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性价值, 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和基本要求。
西方现代化和全球化这种物质主义的原罪导致了种种现实的危机。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中心论观念即已萌芽,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成为欧洲中心论的温床。
可见, 一种建设性的和共同价值作为共同的理念和原则的产生是可能的, 也是必然的。①我们之所以强调当代全球化应当被理解为包括经济和文化双重维度的更加完整的总体性全球化,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要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
在当下的语境中, 普世价值就是指西方价值;而共同价值则是指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文化相对论是西方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的, 原本是在西方人类学界产生的一种思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 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早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就既肯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伟大成就, 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的过渡性, 即:资本主义绝不代表着人类的美好理想, 更不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千年王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践行, 意味着当代全球化即总体性全球化已经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建设性逻辑的轨道上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重构了全球化的普遍理念。
3 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 1999, 第7页。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当代全球化的明确定位, 即由经济全球化到总体全球化。
所谓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全球化的发展演化过程。在当代全球化运动中, 这种积极有为表现为争取国际话语权, 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推动全球化新理念和新秩序的建立。